im电竞官方网站入口为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能源力量

2025-01-17 15:00: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im电竞官方网站入口为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能源力量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我国要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沟通与协商,确保能源合作项目实现共赢;要根据不同国家资源禀赋和能源需求,采取多样化合作模式,尤其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11年来,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与能源和基础设施相关的合作占据重要位置。这些年来合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12月2日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我国要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沟通与协商,确保能源合作项目实现共赢;要根据不同国家资源禀赋和能源需求,采取多样化合作模式,尤其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

  “一带一路”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回顾11年发展历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将愿景变为具体现实,从“宏伟蓝图”转向“精准施工图”,从能源项目“大写意”迈入“工笔画”阶段。

  从中俄间第一条、我国第三条跨境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到贯穿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我国首条跨境天然气管道——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项目;从中亚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到采用全球领先的塔式+槽式集中式光热发电技术的迪拜光热光伏电站……11年来,涵盖传统油气、“风光水”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在柬埔寨,亚洲第一长坝横跨桑河干流,这是柬埔寨最大水电工程桑河二级水电站,见证着中柬命运共同体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发展。在缅甸,中国首个对外投资水电大型BOT项目——瑞丽江一级水电站落地于此,助力缅北民生,深化中缅友谊。在巴基斯坦,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抓手,中巴经济走廊于2013年启动建设,以卡西姆港燃煤电站、萨西瓦尔燃煤电站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迅速投建,缓解巴基斯坦电力严重短缺难题,“中国速度”得到赞誉。

  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合作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为世界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9月,中企承建的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并网发电。从空中俯瞰,项目以同心圆阵列铺展开来,宛如 “一轮光圈”,在烈日下闪耀夺目,预计每年将为南非电网贡献约480吉瓦时清洁电力,可以满足20万多户家庭用电需求。

  10月,由中企投资建设的伊沃维克84兆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达到2.59亿千瓦时,每年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该项目是波黑重大国家项目、波黑首个以外商特许经营方式投资建设的能源项目,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落地的标志性项目。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共建国家不断深入拓展多元合作维度,并丰富多边合作范围层次。在能源、交通等领域项目投资营建过程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充分聚焦战略引领和民生普惠双重导向,不断推动示范性标志工程与“小而美”民生项目落地。

  11年来,中国能源行业用实力和经验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将我国优秀的设计、标准、技术等带出国门,实打实“惠民生、利天下”。以中国电建海投公司为例,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投资带动EPC业务协同发展功能,“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监理、制造”等板块成员企业“编队出海”,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走出去”,助力共建国家绿色转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顺畅、资金融通及民心相连,搭建起“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全方位互联互通合作框架。共建“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协作,扩展到规则标准的制定和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

  遥望秘鲁的钱凯港,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项目,钱凯港的启用,标志着连接钱凯至上海的亚拉陆海新通道的诞生,这对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具有深远意义,也象征着印加古道在新时代的重生。再看天津港,在服务新亚欧桥、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中,扮演航运丝路的重要角色。天津港的服务辐射范围广泛,拥有147条集装箱航线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联系。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集成电路、锂电池等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猛,而汽车、飞机等商品的进口依然名列前茅。

  如今,绿色能源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梁云凤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要求。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亮点纷呈,我国与共建国家在绿色、能源、基建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如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不仅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也加强各国之间的能源安全合作。在新能源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im电竞官方网站入口,中国与共建国家正在探索更多形式的能源合作,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

  在尼泊尔,上马相迪A水电站是尼泊尔第一个中资企业投资建设的能源项目。截至2024年12月底,上马相迪A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27亿千瓦时。12月4日,中尼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对于深化两国互信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大唐建设的布卡光伏项目占地面积达7916.98亩,总装机容量达26.3万千瓦,预计在2025年实现全面运营。建成后,该项目将每年向乌兹别克斯坦电网输送5.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16.3万吨标准煤,并减少44.8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不仅将为首都塔什干的能源供应提供坚实保障,同时也将推动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的绿色转型和持续发展。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电建投资的谢列克风电场于2022年7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为当地提供约2.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大幅缓解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电力短缺、改善电力生产结构单一的状况。截至2024年11月,谢列克风电场累计发电量突破5亿千瓦时。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教授闫世刚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3年至2019年间,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实施53项绿色能源项目,其中包括22个风电项目和6个太阳能光伏项目。2020年起,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建设全面提速,共实施395个绿色能源建设项目,包括189个太阳能光伏项目、90个风电项目、55个水电项目和31个储能项目。尤其是2024年以来,“一带一路”能源项目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和高质量合作。

  以中国三峡集团为例,其在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一大批标志性清洁能源项目,每天可提供1.2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在马来西亚,中国三峡集团成功建设沐若水电站,建立全套技术、管理和标准体系,确保电站长期稳定运行,这也是马来西亚第一次独立自主管理运营自己的超级工程。

  “我国对外建设的太阳能电厂、风电场和水电站等绿色能源建设,不仅为共建国提供了上游产业的消费需求,消除了能源贫困,还扩大了劳动力需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闫世刚表示,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共建“一带一路”投资绿色能源将为这些国家带来15万—31万个就业岗位。

  此外,我国在绿色建筑、低碳公共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的投入运行,为全球绿色基建树立了典范。这些项目以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为支撑,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和生态等实际情况,助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程度方面存在差异,应对环境问题和气候挑战的绿色政策各不相同。”闫世刚认为,提升绿色重点领域高质量合作,要充分发挥中国在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重点绿色能源行业的产业链集成优势,加大区域内绿色能源标准、技术和方案等绿色公品供给,在东盟区域推动形成以智能电网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输送网络,在中亚和南亚等区域推广和应用中国清洁能源方案,推动中国—东盟等区域性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和绿色能源产业园区建设,持续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转型。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着地缘复杂性、经济发展差异性、国际环境与社会风险等挑战。

  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此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

  对此,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我国一方面要充分承担区域合作大国引领责任,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利互惠合作,积极回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诉求,强化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方面的资金援助与技术支持,努力提升当地人民福祉。另一方面,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推动规划对接与项目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各国资源比较优势与发展现实基础,同相关参与方共同制定合理行动方案,建立落实成果反馈机制,加大中欧班列、中缅油气管道、中巴电网等示范性、普惠性案例宣传推广力度。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启动以来,已经走过成就辉煌的第一个10年,迈上新征程,合作共赢新引擎指向何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这包括合作理念的创新,强调的是双方或多方的共赢,避免单一方向的投资或援助;合作模式创新,融合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投资与融资、投资与贸易、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双边与多边合作的多种方式;以及合作领域创新,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从高碳产业转向低碳产业,从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以及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以大数据、5G、物联网、AI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孙传旺认为,夯实常态化对话机制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新能级。围绕能源转型、数字经济、健康保障、文化交流等重点领域,挖掘各国产业升级与项目合作新着力点,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程度,拓宽“一带一路”合作层级,广泛吸引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金融机构、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深入推动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多方合作,持续增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全球影响力、话语权。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我国需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与共建国家携手共进,推动全球绿色发展。闫世刚表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起多个绿色发展倡议,旨在重塑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强化绿色资源和技术壁垒,打造符合西方价值观的绿色供应体系。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构建的“权力导向型”绿色发展小圈子,我国应加强合作引领,凝聚高质量绿色发展共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转型。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闫世刚建议,一是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机制化建设,提高政策透明度,协同制定共建国家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和规划;二是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市场绿色合作。深化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途径,推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强对外绿色援助的统筹规划和项目落地。优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使用,推动共建国家增强自主绿色发展的能力建设;四是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在共建国家的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市场开发等领域开展多样化商业合作。

  梁云凤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过程中,机制建设确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能源及绿色低碳领域,应重点优化以下机制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一是加强政策对话与协调机制。通过定期的政策对话会议,加强各国政府在能源政策、环保政策以及产业扶持措施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这有助于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绿色低碳项目的实施,减少贸易摩擦和政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平台。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产业协作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共享市场信息、协同研发创新、优化生产布局等方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降低对单一市场或供应商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完善绿色金融和投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通过建立专门的绿色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四是强化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技术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和交流计划,为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