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董小姐 2025最吃香的地产岗位出现了
董小姐 2025最吃香的地产岗位出现了总的基调是,这年头,产品能打,特别会卖,有体系化思维的职业经理人,不仅能活下来,还会很吃香。
大家说,现在有一票国央企正在朝同行挖人,角色大多都是产品岗。还有很多城投公司在挖暴雷民企的人,也以产品、营销、运营岗为主。
惊喜的是,2025年仍给地产人留出了一些新的跳槽空间。意外的是,没想到是这些岗位,更没想到居然是城投平台im电竞平台。
一位地产高管对我说,在楼市发展特别成熟的地方,当地城投公司的地产作战能力,就越不容易发育起来,因为基本没机会。
反倒是那些手握项目,举目四望,倍感边缘化的城投公司,开始向内求索,致力于自己养成一整套地产能力。
这对那些暴雷民企的地产职业经理人来说,不失为一个新选择。
他说,现在人人都在喊卷产品。但是,地产好产品是有极高门槛的。很多公司以为花重金请大牌设计师,就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任由大牌设计师发挥,艺术家都比较自我。他做出来的东西可能离客户很远,很多设计师并不是真的懂客户。要是自己不够专业,一不留神,有的设计师还会拿现成的设计库里的东西来应付你,他能省事就省事;你也根本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
这一波活下来的纯住宅导向的小房企,几乎都有一个共性特征——公司的产品条线,都掌握在老板手里。老板自己懂产品,是公司的首席产品官。
「未来能活下来的小公司,大概率是老板亲力亲为的公司。」 一位房企老板这么说。他认为,新地产时代,玩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型的老板,都要往后站。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身经百战的大公司来说,这一波地产产品改革热度,究竟要怎么捕捉?
董小姐多方了解到,目前,以金茂、华润、绿城、中海、越秀为主的大房企,都在内部强调新的产品操作系统。
华润、绿城、中海都在强调产品性能,围绕性能来发力。其中,华润和绿城正在对标日本房企的产品策略。
华润会组建一个类似于「客户产品研究院」的非实体小组,把客研、工程、营销、物业等等部门都集中在一起,主攻某个项目。
金茂以前是总部主导产品,现在则放开尺度,和各个城市、项目共创。一线产品团队的话语权比以前相对放大了,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突破集团的供应链集采体系。
未来,房企研发出来的同一条产品线,除了在成本体系、测算模型、固定元素上统一之外,在不同城市,都会长得不一样。
很多朋友的理由是,当资产价值退潮,居住需求抬头,各地的产品偏好都在分化,客户口味越来越挑剔。因此,房企总部需要和地方团队一起研究产品。
长沙的朋友说,他们喜欢大客厅,因为家庭社交需求多;佛山的朋友喜欢毛坯,精装修在佛山卖不出溢价。因为本地人开厂多,能拿到更便宜价格;杭州的朋友说,外立面一定要好看高级,凸显资产价值。做生意讲究的是面子外显;北京的朋友说,就喜欢低调隐贵,在乎社区和房子内部;成都的朋友说,最喜欢研究户型,要住的巴适。
为了捕捉各地的客户偏好,董小姐听说,一家大型房企曾对内表态说,公司需要的是真正懂客户、懂市场的产品人。
需要能够拉通设计、客研、工程、成本等条线的综合能力产品人,他不能只懂一个维度,还要有真正的客户思维。
此外,我还想从那些在产品和操盘维度上比同行多走几步的公司身上,找一找更多线索。
如果你也关注2025年的开发商产品能力储备,本身就在地产产品条线深耕多年,相信产品主义可以逆天改命房地产,那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金茂的最新做法。
绿城、金茂是行业里真正曾经将产品系植入进客户心智的公司之一。他们有一票金茂粉和绿粉。
金茂府曾经是金茂的明星产品,奠定了金茂的高端产品基因。这两年,行业剧变,24年3月金茂发布了新的产品系「金玉满堂」,打出了不同产品特色,为自己做了一道装备升级。
「金玉满堂」背后,本质是金茂在洞察、捕捉最新的不同的客户需求,他们希望建立一条属于自己的产品护城河。
现在,政策给了我们空间,让大家去琢磨怎么提高产品性价比。
和往年相比,有几个变化。中国金茂目前的内部管控体系上,将更多以项目为核心,就是大家流行说的「单盘主义,做一成一」。
第二个变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地方公司与项目团队是可以突破集团供应链采购体系的,根据当地项目的客户需求来灵活配置。
在北京,他们的基本画像是,30—45岁居多,成长型家庭结构,属于金融、互联网、体制内等高净值人群。
目前有几个发现,分享给大家,可以看看,目前在一线城市,买高端产品的客户,心里最真实的声音是什么,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5、会所应该做成标配。好用的会所不低于2000平米,才能满足核心功能。会所功能需求TOP3是:健身房、恒温泳池、瑜伽馆;
产品应该成为地产公司的基因和命脉。这句话在以前的地产时代会被认为门外汉,说明你完全不懂房地产的金融逻辑。
金茂的起家之作,就是2009年第一次进北京,靠一个高端住宅项目扛住了行业地位——广渠金茂府。
2025年,我们是再度以高端产品标杆的姿态,重新回来。行业天翻地覆,这次回来带着更大的决心和野心。
金茂在北京的第一座璞系作品璞逸丰宜,是一个北京三环内的高端项目,这个位置,已经为它加分不少。
北京三环高端项目的均价并不低,以十个项目为基数,均价在14.6万。而璞逸丰宜的销售指导价格在10.75万。
到了这一步,按照以往的逻辑,大家就心里有底了,感觉可以松一口气。地段+售价低于均值+品牌IP,足够支撑过去的热销逻辑。
璞逸丰宜的团队,做了诸多真实的客户调研,大家坐下来,正式回到产品本身的逻辑,来做项目。
以前打磨产品,会有所舍弃,寻找几个核心产品卖点,做到极致。
作为金茂璞系产品线首次在北京落地,璞逸丰宜的产品卖点打造至关重要。
1、功能空间平权,采光平权,消解主次卧室,居住同权,严控卧室足尺标准。
3、满足三代居,有代际分区;高效厨房,超级收纳体系,精细化收纳。
6、公区追求艺术感审美,大堂、电梯、入户空间设计感浓。地下环岛落客区,仪式感很足。
璞系已经在西安、成都落地,但是,北京项目是这条新产品线的真正实战测试。大家赌上了金茂过去两年对产品的新思路。
于公司内部来说,璞系来自于对改善生活场景的深度精研,其他城市都会盯着这个项目的走势,大家要给兄弟城市打个样。
2025年,大家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公司变化。房企之间投资策略差异性越来越大,产品打法却开始趋同,产品对标越来越多。
现在,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重点城市组团,和深耕舒适区,彼此战略各不相同。同一个城市,一个公司能看到结构性机会,另一个公司却看不到。
有的房企靠一个上海就能砸出700亿业绩,这样的点状城市,它做一两个组合后,就能维持住整体公司的规模。
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地产行业规模整体下滑后,大家都要从攻城模型,变成守城模式。重点不是盘子做多大,而是要尽力保证每个项目的现金流和利润率。
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地产回归产品主义,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要拿出看家本领,客户至上,重构自己的产品体系。
拿地只是开始,借助于璞逸丰宜的亮相,金茂正式回归总部所在的北京,回归主场,是一定要带礼物的。